• imms@youngac.cn
  • 18628263876

大会报告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



News

曹俊诚

中科院太赫兹固态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简介:曹俊诚,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国家杰青、中科院杰出人才计划入选者、新世纪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科技部6G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太赫兹物理、器件及应用等研究工作。在Science Advances, Phys. Rev. Lett. 和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发明一等奖(排一)、中国通信学会发明一等奖(排一);出版《半导体太赫兹源、探测器与应用》(科学出版社)等3部专著;授权国家专利100余项。


报告题目:太赫兹半导体量子器件及其成像与通信应用


报告摘要:太赫兹(THz)辐射源与探测器是THz频段应用的关键器件。与其它THz源相比,基于半导体超晶格结构的THz量子级联激光器(THzQCL)具有体积小、轻便、易集成和能量转换效率高的特点,在实时成像、在线检测、环境监测和宽带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自科学家发明THzQCL以来,其工作温度、输出功率、工作频率等关键参数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拓展。同时,与之波长匹配的THz量子阱探测器也有长足的发展,并成功应用于THz成像与通信系统的探测端。本报告重点报道THz辐射与低维半导体相互作用物理、THz量子级联激光器和THz量子阱探测器的异质结构材料生长、器件研制以及THz成像、通信与6G技术等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News

陈红胜

IEEE Fellow,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个人简介:陈红胜博士,IEEE Fellow,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2005年获浙江大学国际电磁科学院博士学位,2007年获聘浙江大学副研究员,2011年晋升为教授。曾在2006至2008年、2013至2014年期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研究。相继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现任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人工电磁结构、异向介质、电磁波隐身、深度学习与智能电磁波调控等,在Nature、Nature Physics、Nature Photonics、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300余篇SCI论文,被引用18000余次,有关新型电磁波隐身、逆契伦科夫辐射效应以及负折射效应的论文多次被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hina等列为研究亮点;研究工作被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选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 News、Science News、Physics、MIT Technology Review、Physorg、Scientific American、Photonics Spectra等知名科技杂志报道。


报告题目:TBA


报告摘要:TBA





News

丁大志

南京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


个人简介:丁大志,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首批国防领域“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首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电磁建模理论、目标特性与智能识别、微波电路及天线分析与设计、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等领域研究。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项。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JS科学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等。担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委员、江苏省通信学会无线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报告题目:射频系统强电磁脉冲效应建模与防护技术


报告摘要:现代空间电磁环境日趋复杂,严重地危及信息化装备和人员安全。针对射频系统开展强电磁脉冲效应多物理场建模及防护技术研究,建立器件级、电路级、系统级跨尺度多物理场高效仿真分析平台,掌握强电磁脉冲对射频系统的作用机理与效应规律,开展高功率容量、自适应场路协同防护设计,为提升射频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News

郭宇锋

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
射频集成与微组装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个人简介:郭宇锋,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射频集成与微组装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电路与系统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集成电路学会副理事长。近年来,在功率器件及其集成技术、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和智能EDA等领域,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近3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IEEE EDL、IEEE TED、AFM、APL等刊物发表论文390余篇,教材6本,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10余项。


报告题目:AI赋能半导体功率器件跨尺度仿真建模和智能设计


报告摘要:随着后摩尔时代的到来,半导体功率器件性能逐渐逼近物理极限,其跨尺度仿真建模与智能设计的开发与应用变得尤为关键。传统基于实验或数值仿真的建模方法存在成本高、耗时长、收敛性差等问题,而参数设计主要依赖人工试错方式,尤其在多目标性能优化过程中,受限于多参数间复杂耦合效应,需开展多维协同优化与折衷,显著增加了设计复杂度与开发周期。近年来,伴随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持续提升与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半导体功率器件跨尺度建模与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本报告围绕AI赋能半导体功率器件跨尺度仿真建模与智能设计展开,重点讨论内容包括:探讨AI技术在器件级二维电势分布仿真、关键电学参数预测、特性曲线建模及多维结构参数智能优化中的应用,突破传统方法在计算效率与收敛性方面的瓶颈;进一步地,利用AI技术实现器件-封装级电热耦合特性预测,降低多尺度多物理场交互效应带来的建模复杂性与计算开销。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体系能够显著缩短设计周期、提升设计效率,规避传统方法中的收敛性问题,降低人工干预强度与设计成本,为实现从器件级到器件-封装级的跨尺度建模与智能优化设计提供了高效、智能、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News

黄志祥

安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院长


个人简介:安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统战部部长、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院长,第十二、三届安徽省政协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青工委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青/面上/青年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结题优秀、滚动资助)、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数理方法》、《微波技术》、《电磁场中的泛函分析》等教学和计算电磁学、高效多物理仿真算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PNAS/Phys. Rev. Lett./IEEE TAP等系列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报告题目:集成微系统多物理场精确建模与高效数值仿真


报告摘要:集成电路与微系统的小型化、多功能模块化、集成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三维先进封装技术以更低成本,更高频率,更高功率和更高密度功能集成为驱动,实现了具有不同功能和工艺尺寸芯片的堆叠和电气互联,在微系统小型化、集成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功耗和集成度的增加造成了温度的急剧升高,可能造成封装体的热循环失效,器件热击穿等问题;封装和芯片等不同器件之间温度梯度和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将产生热应力,导致硅片翘曲、焊球和焊点热疲劳,从而导致一系列系统可靠性和信号完整性问题,因此在微系统的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其电/磁/热/力等多物理场作用至关重要。本报告主要介绍了微系统的高效热管理和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以及本课题组在数值仿真和实验平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News

鲁中海

国家级领军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授


个人简介:鲁中海,国家级领军人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微电子学域教授。此前为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学院正教授,任该校嵌入式系统硕士专业主任。鲁教授应邀担任ACM Transactions on Architecture and Code Optimization (TACO) 以及ACM Transactions on Design Automation of Electronic Systems (TODAES) 副主编。


报告题目:NoCDAS: 基于片上网络(NoC)的周期精确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器的模拟器


报告摘要:片上网络 (NoC: Network on Chip) 已被广泛应用于深度神经网络 (DNN) 加速器设计中,以解决大规模处理单元阵列的数据通信问题。随着这些 DNN 加速器的复杂性显著增加,在硬件原型设计之前进行有效的设计空间探索变得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基于 NoC 的 DNN 加速器的仿真工具在提供精确的硬件微架构表示和执行时间分析方面存在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 NoC 的DNN 加速器的周期精确仿真器 NoCDAS。该仿真器能够精确模拟 NoC 硬件上的 DNN 计算流,并验证其推理输出的正确性。此外,它支持高度灵活的 NoC 硬件定义,并量化端到端延迟,从而能够高效评估基于 NoC 的不同 DNN 加速器的设计参数。我们通过在该仿真器上运行三个典型的 DNN 模型来展示这一能力,这些模型的配置参数涵盖 NoC 大小、映射策略和核的布局等多种方面。





News

汪志强

中国电科集团首席专家


个人简介:汪志强,中国电科集团首席专家、重大任务总师,电科智能院副总工程师,微系统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集成微系统与智能芯片技术领域的科研工作。获集团公司“十大科技领军人才”、“十大创新团队”(负责人)等称号。


报告题目:微系统数字化设计探索与实践


报告摘要:通过构建实物产品的数字化映射可以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相关技术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领域已取得广泛的应用。微系统产品由于其高密度集成特征造成迭代成本高、测试时间长、模块复用性差等特点,亟需数字化设计及验证方法。本报告立足于微系统领域,介绍了微系统数字化设计的发展现状、实践案例,并讨论了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微系统领域的未来应用前景。





News

吴语茂

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个人简介:吴语茂,复旦大学教授、博导,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电磁数据分析与智能图像处理、集成电路EDA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国防173子课题等项目。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电磁兼容、天线和电磁散射与逆散射分会专委会委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


报告题目:2.5D集成互连线的高效电磁场计算方法


报告摘要:宽频带、高密度和分层互连线结构电磁建模和高效算法研究是集成芯片的重要科学问题。集成电路分层互连线结构中空间极小且集成度高,导致电磁场环境非常复杂。为解决该问题,需研究集成互连线的电磁建模与计算方法。报告将介绍宽频带改进矩量法、时域间断伽略金有限元法在实现互连线结构电磁建模和多物理场建模方面的各自优势。探索基于数值路径变换算法的分层格林函数快速计算方法,实现高密度宽频带分层互连线的电磁建模与计算;建立电-热-应力耦合分析模型和并行加速计算框架,实现高密度分层互连结构的高效多物理场计算。





News

徐跃杭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国家优青、省杰青


个人简介:徐跃杭,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优青、省杰青。现任电子学报(英文版)青年编委、Wiley旗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odelling-Electronic Networks Devices And Fields副编辑等期刊职务,长期从事半导体器件建模、微波集成电路和射频微系统设计和建模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等40余项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AIP、ACS等旗下SCI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本领域权威IEEE期刊50余篇,曾获国防科技一等奖/二等奖、一级学会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5项,出版科学出版社专著《微波氮化镓功率器件等效电路建模理论与技术》。


报告题目:射频功率集成微系统仿真与建模


报告摘要:射频微系统具有体积小、可靠性高、批量成本低等优势,被誉为继波导立体电路、混合集成电路、单片集成电路后的第四代微波集成电路。随着射频微系统在一体化电子领域的应用,亟需提高其输出功率密度实现更多高功率应用场景的功能融合。本报告围绕射频功率集成微系统设计,从首先晶体管模型出发,介绍射频半导体器件紧凑建模方法,然后介绍基于先进模型提出的射频芯片设计新方法,最后针对现有商用EDA工具仿真效率低的瓶颈,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电路模型的“晶体管—芯片—模组(系统)”的跨层级多场耦合高效仿真方法,为射频微系统工艺—系统协同优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News

于宗光

中国电科58所首席科学家
中半协集成电路封测分会轮值理事长


个人简介:于宗光,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4年9月生,山东潍坊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333工程一层次专家)。

1981年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分别于1985年、1988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7年在东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1月起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58所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主持了20万门CMOS门阵列及系列产品、面向ADAS的自主人工智能车载芯片关键技术研发等30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 发表100多篇论文,出版专著两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0多件。

历任中国电科58所事业部主任、副总工程师、所长助理、首席专家、副所长、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电科58所首席技术顾问,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封测分会轮值理事长,无锡市集成电路学会会长,《电子学报》、《半导体技术》、《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等学术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后摩尔时代的突破口--先进封装技术进展


报告摘要:集成电路发展到纳米时代,为解决光刻极限和开发成本问题,先进封装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析了先进封装的相关技术与反向,给出了58所近几年在先进封装方面的进展。





News

张健

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毫米波技术集成攻关研究院院长


个人简介:张健,男,1968 年生,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毫米波技术集成攻关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毫米波太赫兹与光电融合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研究与攻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部省级一等奖 10 项及部省级二、三等奖14 项;出版《太赫兹雷达与通信技术》等专著 2 部,发表论文 200 余篇。在毫米波太赫兹、微系统与电子信息等领域先后担任多个国家级专家组的首席科学家、副组长、专家成员等,先后担任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仿真学会集成微系统建模与仿真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常务委员等。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天府杰出科学家、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等荣誉称号。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电融合物理、效应与新器件技术研究,光电融合毫米波太赫兹产生、调控、检测与通信感知技术研究等。


报告题目:光电融合:机制、器件与电磁频谱应用


报告摘要:基于“电子学+光子学”的深度融合,可望解决全频段、超宽带、智能化电磁频谱应用的技术难题。报告首先从微宏结合的角度介绍了多尺度光电融合机制:微观层面的光电融合孕育多种新原理新机理器件,实现高频率、超宽带、大功率、低相噪、低噪声的射频信号产生、检测与调控,宏观层面的光电融合实现集成化的发射机、接收机、片上天线、光电共封装等光电集成微系统,进一步支撑阵列化、分布式收发,以及基于光电融合一体化架构的毫米波太赫兹与微波、光波的协同互补。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们重点研究的基于“微纳真空与固态融合+微纳电子与光子融合”的新原理微纳空气沟道器件,具有优异的超宽带、超快、大功率、高响应度、抗辐射等特性,实现了脉冲、连续波体制的毫米波太赫兹信号产生与检测,以及基于光电融合的毫米波太赫兹阵列天线波束调控。然后讨论了基于光电融合的电磁频谱智能技术,包括频谱智能、波束智能、功率智能、波形智能等,介绍了我们研究的光电融合毫米波太赫兹物理层智能通信技术。最后简要讨论了光电融合器件与超宽带电磁频谱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News

赵元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技术首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


个人简介:赵元富是我国航天集成电路技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航天集成电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解决了集成电路抗辐射加固设计和高可靠封装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牵头成谱系研制成功数百款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北斗、载人、探月、探火等国家重大工程,并实现了我国航天集成电路从被禁运到出口的重大转折,为集成电路抗辐射加固技术发展和航天元器件自主可控作出了系统性重大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和多项省部级一等奖。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科技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航天功勋奖等荣誉。


报告题目:航天微系统技术发展与思考


报告摘要:报告介绍了航天微系统的需求和作用,分析了航天微系统技术特点,阐述了多技术融合的航天微系统研制平台构建,针对航天发展对集成电路的需求,提出了发展航天微系统发展面临的挑战。